户外常识 分类>>
J9九游会官方网站太酷了!北大开了这门课
J9九游会官方网站太酷了!北大开了这门课公路车、山地车,在城市乡野的路上,一道道车辙划过——骑行已经成为当代十分热门的运动方式,也是人们融入世界、感知世界的生活方式。正是抱着与自然及社会更亲密、更友好的接触的目的,在北大,由体育教研部张锐教授和卢福泉副教授开设的骑行教育课程应运而生。从骑行教育课程的名字中就可以感知到,这门课程的定位在于教育,在于通过骑行,使学生能够融入自然、深入社会,也是希望传播一种科学的、先进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活方式。
骑行教育课程中,全体师生可能一同骑行穿越北京中轴线、穿过南锣鼓巷,往返颐和园南如意门码头、20km往返植物园等,有趣的课程内容使这门课在北大广受欢迎。但这门课程也因其存在的潜在风险,导致其开设并不那么容易。课程本身要求老师和学生一起骑行、在开放的环境中上课,它与传统的、在封闭空间进行的体育课有很大不同,在筹备及骑行安全各种事项上对老师和同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让课程能够精彩顺利,两位老师在前期会带着整个助教团队踩点演练,为每一处风险做好充分预案。
在一步一步的探索中,骑行教育课程逐渐发展完善。从2019年秋季学期的四个班开始,到现在每学期开设八个班,作为北大教学创新的代表,骑行教育课程为骑行运动在全国高校的推广作了良好示范。
自行车不仅仅可以是一个代步工具、一种锻炼方式,还可以是一位知心朋友。在2019年秋季学期,骑行教育课程的最后一节课上,张锐教授和卢福泉副教授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结课典礼:“骑行教育嘉年华”。系列活动包括中国自行车博物馆精华展、北京高校车队“我和我的爱车”联展、骑行服“走秀”、骑行心路分享及北京高校车队代表展示与滚筒表演赛。从自行车的历史与文化到多元化的车辆、性格各异的车主,从第一次接触公路车的青涩脸庞,到穿越城市与公园、直达河岸与码头的欣喜目光,骑行教育的精彩课程与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同学相互成就,才有了一群热爱自行车的人、有了一门为自行车而设的课程。
自行车是一项很有魅力的活动,骑上自行车之后,可以感受速度、感觉自由。当你在速度中驰骋的时候,会感觉到身边的事物慢下来,感官和视角也会发生变化,引发人的一些思考。风从各个角度扑过来,那种沁人心脾的感觉,只有一个字可以形容,就是“爽”。
——前课程助教、车队队长区涵予(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2019级本科生)对自行车的喜爱溢于言表。
理论课上,同学们一同学习山地车、公路车的构造,练习车辆拆装和维修的方法;室内骑行课中,滚筒骑行台和智能骑行软件作为课程的辅助工具,锻炼每个人的耐力和平衡力;课程还设置了校园定向锻炼和户外的城市骑行拉练,希望学生以团队的形式根据不同的主题,探索城市的建筑、历史、文化;课程还邀请过奥运冠军进行讲座、举办自行车表演赛和田径场绕圈赛,在火热刺激的比赛场上,无数故事被书写与铭记。三人一组、六人一队,互相关心、彼此帮助,在骑行中才能走得更远。
今年暑期,北京大学国际暑期学校2023年度新开设课程“骑行老北京城:探索千年古都回响”。这门课程通过规划六条代表性的骑行路线,引领学生探索北京作为金、元、明、清四朝古都时的历史和文化。在骑行中,学生们穿越宫殿、寺庙、公园、剧院、河流等地,亲身感受千年古都的回响,更好地了解北京的历史和文化。来自11个国家的51名学生参与骑行,穿越中轴线,以独特的视角认识了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与风情,留下了许多有意义的回忆。
来自美国罗德学院的学生埃莉诺已经学习中文约6年,但这是她第一次来北京。埃莉诺兴奋地说:“骑行课为我提供了一个真正探索北京城的好机会,让我亲身感受到这座古都是如此迷人。”
骑行教育课程秉持着三大教育主题:人与车的教育、环境与出行教育、自然与社会教育,三个主题的指向不同,各有深意。骑车不仅是一项运动技能,在骑车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更加注意自然环境的变化、交通规则的遵守,在路过生机勃勃的世界时,在与大自然和人文社会的拥抱中,或许我们能够更好地明白生活的意义,找到梦的落处。
如果想要骑自行车逛逛这些高校,那不妨敲击鼠标、跟随镜头,从最日常的视角出发,看看校园的模样。
最好的课堂不在学校,而来自生活。课程之外,从骑行延展而生的科研项目和趣味游戏,也为骑行教育课程注入了别样的色彩与活力:校园骑行导览系统项目(、桌游项目以及安全教育游戏项目,都是从骑行教育课程生发而出的趣味科研实践项目,骑行教育课程也可以称之为“会下金蛋的鹅”。
“2020-2021年期间,体育教研部开设‘线上骑行课程’,张锐老师和卢福泉老师建立了‘北大校园骑行导览’,让从没来过北大的学生熟悉校园。”体育教研部主任钱俊伟教授说。此后,在计算中心秦辉东老师的帮助下,两位老师和课程学生陆遥(政府管理学院2019级本科生)、邱天(城市与环境学院2021级本科生)、黄竞丽(经济学院2019级本科生)联合北大、清华的骑行爱好者加入了校园骑行导览系统项目。从搭建网站到组织运营、从技术攻关到系统完善,网站由小做大,立足北大面向全国,如今已有会员140多人,他们都是各所高校里自行车协会的骨干成员。
搭建网站也并非一帆风顺,校园数据库、学生注册、路线选择、图片和视频的储存……“这是一个事无巨细的过程,网站里的每一个参数都需要我们去设置好,满足使用者的体验感和网站的均衡性。”产品设计师陆遥说。
“网站上线后,自愿参加这个项目的各高校车协会员就可以通过运动相机或者手机云台,根据项目组的建议,规划校园路线并拍摄,然后和我们联系,我们引导他们自己上传导览视频。”车协主席团成员刘锦帆(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21级本科生)说。另一名主席团成员都业婷(医学人文学院2021级本科生),则是北大医学部校园导览的拍摄者。
vr-campus就是通过骑行的方式看校园,这与骑行教育是不谋而合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具有情怀和责任,尽可能的为国家做一些事情,骑行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这就是一个我们力所能及的事。
另一方面,系统的开发者们也想通过沉浸式骑行体验去服务于那些想要了解这所高校的学生家长,以及承载了青春回忆的校友们……不仅仅是在网络看几张图片、几个视频,不用进校园就可以身临其境的逛校园。如果想要骑自行车逛逛这些高校,那不妨敲击鼠标、跟随镜头,从最日常的视角出发,看看校园的模样。
而另一群课程学生,包括校园骑行导览的项目团队,以及廖智钊(元培学院2018级本科)李佳欣(体育教研部2021级硕士研究生)、陈晓彤(中文系2019级本科生)、区涵予(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2019级本科生)等同学,同样以骑行教育课为契机,以当下城市道路和交通规则为雏形,设计了一款精巧的桌游。一方面寓教于乐,把交通规则化为游戏规则,另一方面保留游戏趣味,加入道路行驶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有趣的“随机事件”,以不同类型的车辆和行人的交互,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到交通规则中互相尊重的重要性。
VR游戏项目,则是一个让人在一个骑行台上模拟在一个现实区域中自由骑行的装置。通过头盔和车把的传感器,以及踏频快慢,就可以模拟用户在校园里骑行,实现加速减速,转头观察,以及转动车把选择方向,以北大的真实风景为依托,把自行车游览的真实情况VR游戏中予以呈现,从而做成一套完整的系统。让用户建立安全情景意识,通过虚拟现实来改变可能招致危险发生的惯性思维,这是他们所展望的前景。
VR游戏最初是骑行教育课程负责人卢福泉老师的一个科研项目,该项目吸引了课程学生,前车队队长米元博(元培学院2018级本科)、李诗源(体育教研部2018级硕士)、张泽辰(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18级本科)、徐晨(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18级本科)组成了项目组,最终该项目获得了北京大学第29届挑战杯的特等奖,也在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自行车分会上进行了学术报告。VR游戏既展现了北大的校园美景和文化J9九游会官方网站,又利用信息技术对青少年进行了骑教育,与此同时也宣传了低碳出行的生活理念。这所有的灵感,都源于北大骑行教育这门课程。
与课程不同,骑行教育会设置一名“媒体助教”。“媒体助教主要调查选课同学喜欢的音乐,把音乐按照不同的风格进行分类,然后在室内上训练课时进行播放。”曾担任媒体助教的廖阔(工学院2021级本科生)说。
将音乐与运动相结合,同学们在训练时会不假思索的跟上音乐的节奏,既让骑行不那么累,又培养了同学们的审美能力,营造一种其乐融融的轻松氛围,这也是一种骑行新体验。
北大车协自1998年来独立办赛,中国的第一批自行车社团、中国的第一批大学生骑行者均诞生于北大。北大是大学生自行车赛事的开拓者,并形成了自己的高校自行车生态。
高校骑行教育既孕育着骑行群体的萌芽,又构建着大学骑行的生态。如果说骑行教育课程是“官方”的话,那么在北大校园里,还另有一群热爱骑行、如风自由的“民间”人士。对骑行的热爱使他们走到一起,组成了北京大学学生自行车协会(以下简称“北大车协”)。
“北大车协是全国最早的高校车协,有着近30年的历史,它是北大十佳社团、品牌社团、北大规模最大、活动最丰富的学生社团之一。”北大车协主席团成员任致远(物理学院2021级本科生)说。从五四操场训练到京郊拉练、冬游与暑期远征,追风赶月,他们一直在路上;循着热爱,北大行者在万水千山中留下了车辙。正是这个群体的逐渐壮大,使得学生有了对骑行训练的系统性要求,随之而然,骑行教育课程诞生。
北大车协与骑行教育课程之间可谓“难解难分”:社团为骑行教育课程提供人力物力的保障,骑行教育课程也为社团培养更多经过系统训练的骑行爱好者。骑行教育课程的首席技师吴敬一(集成电路学院2021硕士研究生)就是北大车协的骨干成员,而骑行教育课程的老师也不断为社团提供指导帮助,社团与课程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是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兴趣爱好提供系统训练的体现。
今年5月13日,由北大车协主办的“PARDUS杯·北京大学学生自行车协会第十七届高校自行车交流赛”在北京市石景山区老山城市公园举行。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选手在这场盛事中一较高下。
全国高校山地车交流赛有着25年的历史,今年是第17届交流赛。原来的比赛进行到2018年,由于场地不能满足需求,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经历了5年的沉淀以后,于2023年5月13日再次成功举办。
作为重启的第一年,本次赛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既团结锻炼北大车协新会员、培养后继人选,又能通过该平台获得远超其他高校自行车社团的资源,还能完成了北大体育的重要布局。
卢哲沛作为北大交流赛的主要设计者,一直为延续赛事而努力奔波。今年他已经毕业前往浙江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办完了这个比赛,我了。”他非常自豪。
高校自行车教育是骑行爱好者的启蒙之地,但是专业人员更关注相应的专业赛事。由北大主办的大学生交流赛,在商业赛事之外争取到了话语权,为大学生自行车群体争得一席之地、填补了高校自行车比赛缺乏评级的空白。北大车协自1998年来独立办赛,中国的第一批自行车社团、中国的第一批大学生骑行者均诞生于北大,北大是大学生自行车赛事的开拓者,并形成了自己的高校自行车生态。把比赛办下去,是北大车协人的共同心愿,也是北大骑行的不变传承。
作为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自行车分会的主席单位,北京大学还是中国大学生官方赛事的组织者,以及招募中国大学生自行车运动员参加亚洲大学生以及世界大学生自行车锦标赛。除了传统的线下赛事,还首创了自行车“云上挑战赛”——参赛者不需要聚集在一起,只要在各自的场地,通过互联网就能完成比赛,这一创举极大的避免了选手来回奔波的疲惫和意外事故的风险。
今年5月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大学生室内自行车云上挑战赛,全国共设广东、海南、黑吉辽、江苏、晋陕、京津冀、内蒙古、上海、湘鄂以及浙江等十个分赛区,分别由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海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江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江汉大学以及宁波诺丁汉大学共同承办,一共有56所高校的近400多名选手,参与了本次云上挑战赛的骑行台大项下的10项个人小项的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