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分类>>
比公交还贵的共享单车我是骑不动了
比公交还贵的共享单车我是骑不动了从之前五毛钱半小时、各种红包甚至免费骑,到今天不断涨价快要步入“2 元时代”,共享单车也没能逃过断补贴、求盈利的套路。
8 月 5 日,某共享单车企业宣布对“骑行畅骑卡”进行涨价,7 天、30 天、90 天三档骑行卡无折扣价分别从 10 元、25 元、60 元调整为 15 元、35 元、90 元,价格向其他企业看齐 [1]。
几年前,共享单车还是 ofo 和摩拜的天下时,半小时起步价只要 5 毛钱。有的平台不仅推出免费骑车活动,甚至推出“红包车”,骑车还能赚钱 [2]。
之后单次骑行的起步价逐步上涨,如今又从 1 元涨到了 1.5 元,时长费从每 15 分钟 0.5 元涨到了每半小时 1.5 元,相当于起步价与单位时间时长费各涨了 50%。
这样算来J9九游会官方网站,虽然骑行 16 - 30 分钟价格不变,但不超过 15 分钟的线 元,有些地方还已进入“2 元时代”,赶上坐公交车的价格了 [3]。
如果每天上下班都骑一次共享单车,一个月至少要花 60 元,三个月就能买一辆便宜的自行车了。更不用提不小心停错了地点时,还要交十几二十元的调度费、管理费。
要知道,共享单车已经经历过一次大洗牌。在巅峰时期,至少有 20 多家企业同台竞技 [4]。现在活下来的,只剩三家,而它们都仍在面临亏损问题。
哈啰此前公开的招股书显示,2018 - 2020 年净亏损累计约 48.47 亿元 [5],美团单车累计亏损也近 50 亿元 [6],青桔直至 2021 年仍处于亏损状态 [6]。
首先,购买自行车、智能锁等设备的成本一直不低,今年一季度,自行车原材料价格还涨了 10% [7]。
我们时不时看到共享单车在三轮车上交叉叠成“装置艺术”,就是因为违规停放后有关部门进行了扣车。据上海会披露,有共享单车企业仅为了“赎回”被第三方公司扣留的车辆,每年就需花费超过 1 亿元 [8]。
因此,公司要专门雇人进行车辆“调度”。截至 2020 年底,哈啰累计雇佣了 40 万人负责全职或零工运维岗位 [9]。
而且,共享单车企业每年还要因为车辆报废而付出一大笔开支。这种种成本都让共享单车这桩生意举步维艰。难怪平台宁愿得罪一些用户,也不得不涨价。
在北京,从 2017 到 2019 年,共享单车总量从 235 万辆缩减到了 90 多万辆。但日均骑行量却翻了个倍 [10]。到 2021 下半年,北京共享单车日均骑行量一度突破了 300 万次 [10]。
特别对大城市动辄七八公里起步的通勤人来说,“最后一公里”确实是刚需。就算公交能恰好停到公司楼下,错过一辆就要再等十几分钟,甚至还可能堵在早高峰,让你眼瞅着车窗外骑单车的人擦肩而过。
比找车更难的是还车。我们统计了黑猫统计网上有关共享单车的投诉,“还车难”成了当之无愧的第一大槽点。
有人一共骑了 3 分钟,还车就花了快 1 小时;有人为了还车兜兜转转只能把车骑回原位;有人明明就站在地图上显示的停车区,定位偏偏不认……
当然,比起安全来说,钱都是小事。共享单车的故障太多,让人感觉扫一辆车跟开盲盒似的。好车千篇一律,坏车各有各的难骑:
从几年前的“彩虹大战”,到现在的“三足鼎立”,共享单车虽然告别了野蛮生长的时代,但遗留的押金问题、各种服务漏洞,还没得到彻底解决。
最开始抢夺市场时,各种补贴、红包满天飞,甚至卷到各种“充 100 得 210 ”“骑 10 分钟参与抢红包”等夸张操作。
到后来,争不过的企业集体淘汰出局,留下的巨头美美地占据主要市场。但一旦触及到亏损的底线,平台便开始重新讲述成本的故事,“光明正大”地涨价。
就连曾经“前一小时免费充”的共享充电宝,也涨了又涨。按照每小时 4 元的价格,充个 24 小时都能买个不错的充电宝了。要是找不到归还点,可能还要花 99 元把它带回家。
比如,当市面上热销的充电宝已经升级成 18W、22.5W 的快充产品时,共享充电宝还停留在 5W、10W 的规格 [11]。甚至有 up 主亲测发现,某款共享充电宝实际输出电流不到标注值的一半 [12]。
打赌“共享充电宝能成就吃翔”的王思聪,曾在共享充电宝第一股诞生后被嘲笑赌输了。但现在再看,谁输谁赢还真不好评价。
共享雨伞“活力摩簦”,从投入市场到结束运营只用了四个月 [13];提供包月租衣服务的企业“衣二三”,有 1500 万注册用户,也在去年停止了服务 [14];令无数白领创客向往的共享办公空间,也接二连三倒下……
关于共享经济的失败,有人归咎于素质问题,有人指责技术落后,还有一种声音则直接质疑“共享”本身。
但在追逐利润的路上,很少有企业还记得促进人们互动、减少生产浪费的“初心”,往往都是培养起用户习惯后就开始涨价收割。